首页

国产调教直播

时间:2024-05-07 04:55:34 作者:青海西宁:古街巷陌“烟火”升 抚舌尖暖心间 浏览量:43685

  中新网西宁5月6日电 题:青海西宁:古街巷陌“烟火”升 抚舌尖暖心间

  作者 潘雨洁 马铭言

  5日傍晚,夕阳余晖铺洒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饮马街街道上,路两旁的商户们纷纷支起美食摊位、擦拭桌椅,为即将到来的夜市忙碌。青砖灰瓦的传统建筑与小巧精致的咖啡店、酒馆隔街相望,创意涂鸦墙前时有路人驻足拍照。

图为西宁市城中区饮马街街道创意涂鸦墙吸引民众。马铭言摄

  饮马街,因三百余年前在此地修筑的供战马饮用的水井而得名,是西宁市中心代表性的“文脉”老街之一。

  如今,这条西宁市民心中的“回忆杀”老街,因老字号美食店、网红小吃及特色街巷风貌在社交媒体平台“本地必去必吃榜”中频频“出圈”。“五一”假期期间,老街不仅吸引外地游客前往,也让不少西宁市民“故地重游”,在一次次“从眼底到舌尖”的“citywalk”中寻回儿时记忆。

  拍照打卡、逛吃美食、买小饰品……夜幕降临,饮马街街道大新街夜市上人头攒动,食物的香气扑鼻而来,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人们聚集于此,在春末夏初温暖的晚风中尽享美食与“烟火”。

图为游客在西宁市城中区饮马街夜市就餐。马铭言摄

  而在热闹街巷背后,40余处老旧小区静静伫立,内部楼院均为上世纪90年代所修。走进其中一处,不见陈旧与杂乱,停车位规划有序、空中电线齐整,分类垃圾亭、微型消防站等设施应有尽有。

  在这里生活超30年,居民黄远对小区的变化有着切身体会。“这是2019年之前它的样子。”他指着照片墙说,“那时候垃圾没人管,电线垂在单元门口,晚上没灯黑黢黢,坑洼地和车位锁常常绊倒老人。”

  经过逐年改造,这些问题都被一一解决。同时,针对老旧楼院高龄居民较多的实际,以及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差、失养失修失管等“难点痛点”,饮马街街道设立“群众帮办服务中心”,开设蔬果粮油超市、快餐、理发等铺面,开展上下水管网及壁挂炉维修、家政清洁等一系列“小而精”的服务。

图为西宁市城中区饮马街街道“群众帮办服务中心”。潘雨洁摄

  “我们协商多方力量,为入驻铺面减免租金,店内的商品针对特殊困难群体以成本价出售,或用积分兑换,高龄老人免费享受服务。”饮马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则君表示。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整合资源,为长期无人管理的老旧楼院引进‘大物业’企业,采取‘一对多’连片式管理模式,开展安全巡逻、流动式清扫保洁等服务。”李则君介绍,目前,“大物业”服务正以街道100个住宅小区、14488户为平台持续推进。

  近年来,随着《西宁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的修订与《西宁市“红色物业”示范点创建实施方案》的实施,该市各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四方联动”,共同破解“三无”老旧楼院管理难点,打造多元参与、协同联动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从“老街新貌”到“老屋子新日子”,如今越来越多居民像黄远一样,主动参与到老旧楼院的治理中:单元门口的“吐槽箱”里,装着大家对整治环境卫生、调解邻里矛盾、建设文明小区提出的建议;扫描一旁的“诉事速办”二维码,网格员和居民的互动频繁细致、有始有终……

  “房子老了,生活却越来越方便,邻里邻居间也更加亲近友好,我们感到心里很暖。”黄远说。(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男子驾车肇事后逃离 杭州警方破获26年前交通肇事逃逸案

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城遗址,3600年来,这里人脉不熄、文脉不断、城址不移,2022年,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进入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序列。当日,来自河南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走进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了解商代城墙的修筑工艺、商人的生活起居方式、商都迁移路径……人们在这里探究郑州商城的前世今生,感受生生不息的商都文化。

体育为媒 石榴花开——上海杨浦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

杭州8月14日电(奚金燕 杨扬)杭州半山脚下,曾经的“十里钢城”如今已是发展数字经济的热土——这里也藏着一家老牌钢企连续两年跻身世界500强的“蝶变密码”。

“中国小海鲜之乡”出口忙 养殖户“组团”奔共富

5月10日,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发布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纠风”成员单位也从9个增至14个。

建设试验高地 助力东北振兴

其中,主会场在武清文化公园,设置了11个版块的活动。开幕式当天,将邀请“通武廊”三地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展示62.3米的运河行运图长卷,发布“武清·大运河”的标识、宣传口号、吉祥物和“通武廊”旅游路线,设置美食街、特色农产品街、非遗文创街,在“两馆一院”打造诗词游园会、博物馆奇妙夜实景剧本杀等新玩法,策划推出集印章游戏等,用潮流元素,塑造年轻态旅游。

报告:2022年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完成投资12470亿元,同比增长15.6%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2023年平均提前43分钟发出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他建议加强气象志愿者报告制度建设,鼓励公众踊跃向气象部门汇交和报告天气记录,由于智能手机拍照含有时间、地点、经纬度等信息,民众“随手拍”就可以帮助气象部门掌握更多信息。他希望未来每个人都能成为气象的参与者,这也将有利于气象部门提升对强对流天气的认知水平和预报能力。(记者 程宇 李晓喻)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